婺源自唐開元年間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上的婺源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全縣294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現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13項,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00多處,近兩年又新發現古建、古橋等文物500多處。如今的經濟落后造成了政府對古村落保護的力不從心。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是古村落保護困局的癥結所在。婺源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許多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在當地雖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但論其價值在其他省市可能就是省保甚至是國保單位。尤其是民居上的木雕、磚雕、石雕(婺源“三雕”)技藝精湛,雕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古村落琉璃瓦保護的關鍵是政府重視。文化部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2008年初,文化部設立了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婺源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被列入其中。把握好輿論導向“三項要求”,把宣傳工作貫穿到文物工作各個環節。一是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使文物保護正面宣傳成為媒體最強音。著力宣傳文物部門推動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深度報道文物戰線涌現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方針政策、文物領域法律法規、各項重點工作重要進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民生的成就。
河南安陽、河北邯鄲兩市交界地帶,方圓約3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有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文化、磁山文化、后岡仰韶文化、歷史時期的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商王朝都邑殷墟以及戰國以降的趙王城、西門豹祠、袁紹墓、曹操墓、鄴城、北朝墓群、萬佛溝、南北響堂山石窟、岳飛廟、袁世凱墓等文化遺產資源。
對于如此密集的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受制于行政管理等多重因素,多是“零敲碎打”,而缺少統一規劃,使得這一地區承受著文化遺產保護難度大、經濟發展難度大的壓力。對區域內文化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宣傳,以文化遺產保護帶動當地經濟建設。他認為,這一區域基本保留了傳統的華北農村面貌,建設成本相對較低,受益人口多,文化和經濟輻射面廣。目前不少城市雖然熱衷建公園,但往往采取“圈地、挖坑、灌水、種樹”的簡單方式。如果能夠將古代文化遺產資源與公園建設結合起來,可以使這些“簡單綠地”變成“有文化靈魂的公園”,使我國華北地區、京廣線上,出現一片具有文化核心價值的美麗的大型文化景觀。
必須懷著對文化遺產敬重、敬仰、敬畏之心做好保護傳承工作。他建議,要把傳承文化遺產作為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部署,科學發展;成立統一高效、職能明確、分工到位、協調有序的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制,統籌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對已經頒布實施的非物質遺產法等法律法規,要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落實;合理利用文化遺產,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旅游業發展;重視做好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堅決防止重申報、輕管理的傾向;加強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條件具備的高等院校增設有關專業,定向培養專門人才。
其中全國重點琉璃瓦文物保護單位3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渭南的文物資源具有豐富性、完整性、至高性等特點。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首次將文物安全納入對各縣(市、區)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并要求各縣(市、區)境內全年古建筑無火災、館藏文物無被盜,田野文物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日前說,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側重于經濟的發展而忽略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側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側重于城市物質的建構而忽略城市精神文明的職能;側重于城市外觀效果而忽略基礎設施建設;側重于進度與數量而放松質量和品質。